國慶假期,殷墟博物館的“子何人哉”特展廳里吸引了大批觀眾,精挑細選的110多片卜用甲骨,從“子”系何人、“子”之起居等方面,將商代“王子日記”中的神秘人物——“子”,鮮活地樹立在廣大觀眾眼前。經(jīng)過多年研究,許多學者認為“子”是商王武丁與婦好之子,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記的“孝己”,甲骨文中的“小王”。
110多片甲骨集中在一個展廳內(nèi),讓觀眾感到震撼之余,不免也產(chǎn)生疑問:殷墟大量的甲骨來自哪里?
殷墟龜甲多數(shù)來自進貢
“子何人哉”特展策展人于成龍博士介紹,展廳里展出的甲骨全部來自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窖藏。該窖藏出土龜甲與獸骨1583片,其中689片甲骨上刻寫有2250余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。商代占卜記事所用的甲骨,甲為龜甲,以龜腹甲為主,也有少量龜背甲;骨主要是牛肩胛骨,也有少量牛肋骨、牛鹿頭骨等。殷墟占卜所用龜甲的來源,學界有人進行過專門研究,認為大多數(shù)來自南方和西方的諸侯方國的納貢。龜甲的來源,甲骨卜辭本身已經(jīng)給出了答案,如部分記事類的刻辭即指明龜甲的產(chǎn)地與數(shù)量。
著名甲骨學者胡厚宣認為,殷代之卜龜,蓋有南方西方之長江流域而來,尤以來自南方者為多,其他地方也有進貢征取。近年來,生物學家對安陽出土的龜甲進行科學鑒定后認為,除外地進貢龜甲外,不排除有產(chǎn)自安陽本地的龜甲。學界經(jīng)過綜合研究認為,殷墟龜甲的來源是多頭、多元的。
殷墟花園莊東地窖藏甲骨出土后有關(guān)專家曾對龜甲進行了鑒定,這是迄今為止對于殷墟遺址利用卜甲的龜類種屬最為科學、準確的鑒定。
2001年葉祥奎、劉一曼的研究文章《河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出土的龜甲研究》公布了相關(guān)研究成果。經(jīng)過對這批卜甲的全面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背甲數(shù)量較少,有90件,其余均是腹甲。
研究者分析,這可能是因為龜類的腹甲大多呈平板狀,便于平放、操作,是古人用作占卜工具的首選對象,而背甲背面一般隆起,腹面內(nèi)凹,不易平放及占卜操作。背甲全部被沿中線前后縱向鋸成兩半,并且常把骨橋部分鋸平,以便操作。背甲和腹甲都是分別保存的,所以無從知道哪件背甲與哪件腹甲應屬同一個體。這些背甲、腹甲的反面,都有橫豎成行、緊密排列的鉆、鑿、灼的痕跡,說明它們均曾用于占卜。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部分標本在甲橋處或骨甲中間鉆有圓孔,推測有的孔(在甲橋處)是為了用繩子將數(shù)版卜甲穿系在一起;有的孔(在中間)則是將斷開了的同一件甲殼連在一起,以免與別的混雜。
研究者認為,殷墟這批以腹甲為主的標本中,絕大多數(shù)屬于花龜和烏龜,花龜和烏龜在我國分布廣泛。殷墟的龜甲大部分是從外地進貢而來,考古工作者在一些龜甲的甲橋內(nèi)面,發(fā)現(xiàn)了簡短的刻辭,如“入十”“屰入六”“三十”等。這些龜甲中也有一部分來自河南或安陽附近一帶,殷墟的甲骨文中曾記載安陽一帶有花龜和烏龜。龜類性嗜溫濕,常棲息于沼、澤、池、河近水地帶,3000多年前的安陽,氣候較今溫暖,且多水域環(huán)境,應該適宜龜類生存。
研究者還認為,殷墟發(fā)現(xiàn)的大龜甲屬于馬來半島的陸龜而不是海龜。海龜一般個體碩大,腹甲各骨板連接松懈,其間留有空隙,不成整片,這樣的腹甲不便用作占卜工具。所以應該說殷墟迄今未見海龜卜甲。
殷墟龜甲“內(nèi)外有別”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黃天樹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歷經(jīng)十年完成了巨著《甲骨文摹本大系》。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,團隊中一些人養(yǎng)了烏龜,觀察龜殼的齒紋、盾紋、邊緣等。黃天樹強調(diào),完整且字形清晰的甲骨圖版是一切研究的基礎。為了研究甲骨綴合,黃天樹教授還專門寫過一篇《甲骨形態(tài)學》,研究牛胛骨、龜腹甲、龜背甲三大主要刻辭載體的形態(tài)特征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殷人整治龜甲,先殺死活龜,掏空內(nèi)臟,然后把龜殼從甲橋處(甲橋指連接背甲、腹甲的骨橋部分)鋸開,分為背甲和腹甲兩部分。腹甲正面指龜貼著地面爬行的一面,比較光滑平坦,坼兆和卜辭多見于正面,另一面為反面,比較粗糙,鉆鑿都挖在反面。
龜腹甲由內(nèi)、外兩層組成。內(nèi)層為骨質(zhì),由9塊骨板(首甲、前甲、后甲、尾甲各二塊,中甲一塊)以“齒縫”相連而成。外層為角質(zhì),由6塊盾片(喉盾、肱盾、胸盾、腹盾、股盾、肛盾)以“盾溝”相連而成。內(nèi)層9塊骨板的“齒縫”(三“橫”一“縱”)和外層6塊盾片的“盾溝”(五“橫”)不重合,這樣構(gòu)成的腹甲,猶如用磚砌墻,交錯排列,非常牢固。
黃天樹教授表示,有的甲骨學者研究甲骨,多重視研究文字而輕視研究文字所依附的甲骨形制和質(zhì)料。猶如研究青銅器,只重視研究銘文而忽視對銅器的形制和花紋等的研究,這種做法顯然是失之偏頗的。齒縫和盾紋為龜甲所專有,它是判斷龜甲和獸骨的重要標志,也是分辨龜甲的背、腹、左、右等部位的標準。掌握了腹甲的構(gòu)造、形態(tài)等特征,再碰到腹甲的碎片,可以判斷出它在全甲上的部位,不但有利于綴合,而且對卜辭的文例和釋讀也有很大幫助。現(xiàn)在清晰拓本、彩色照片多了,應該重視“甲骨形態(tài)學”研究,以利于識別殘片材質(zhì)、判斷殘片部位、正確釋讀卜辭和綴合,推動甲骨文研究。(記者 張體義 見習記者 劉曈)
責任編輯:張家祺